EXHIBITION:擬/物/體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時間:811日至1020
地點:藝術銀行(臺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)

人與物之間存在著何種相互依存的關係?

依賴產業及技術的拓展演進,人類社會邁入了迅捷流動的資訊科技時代,人們運用不斷更新交替的潮流科技產品,享受生活裡處處淺顯易懂的便利與簡化。在此當下,科技產品與資訊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,與當代脈動緊密的相扣,無聲無息的充斥於生活空間之內。

科技產物不僅作為我們吸收資訊和理解訊息的載體,更間接透過影像與文字構築了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世界和宇宙觀,甚至深入人們的精神層面,化為肉體感官或成為意識的延伸,在真實與擬仿真實之間交織,疊加出有別以往的體認經驗,影響我們的邏輯思維。再者,進步的科技促成機械與有機體的結合,賽伯格不僅是過往科幻小說或電影中對於未來想像的借鏡,亦在現實生活中逐漸被實現。物體擬仿人類的感官、思考等特性而製造,能感應、回應及影響人們的認知,甚至在部分領域中取代了人。

科技將想像化為真實(或說擬真),實現過往的不可能,為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物質生活;然而,科技產物經由精進的生產製造,追求品質一致性的複製同時,卻也不可避免的將產物趨近均質化。人與物相互依存,當代產物既為生活所不可或缺,也反映出了當代均質化社會的現象,人的痕跡及獨特性在資訊科技社會中逐漸被消彌。不同於科技追求均質化品質提升,藝術在趨於均質化的社會裡尋找與人產生連結的精神,人們獨立的精神思考及身體感受成了覺知個體存在的要素。

處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時空,擬仿這個手法已普遍的被運用在科技生產、媒體傳播、生活及藝術創作上。本展藉藝術家的察覺意識,試圖由「擬」這類手法(包含擬真、模仿及模擬等),連結「物」(涵蓋物體、產物、景物等)與「體」(指人、覺知、感受等多層面意涵)來探討當代生活中人與物的依存關係。透過作品,觀看藝術家運用不同的方式,重現或再造獨特的「作品與觀者」、「物與身體」、「社會與個人」、「物質與精神」等狀態,以找尋精神及感知上的突破。

麥克魯漢(Marshall McLuhan)在《認識媒體:人的延伸》一書中提到,「所謂的藝術家,是指任何行業中、或科學或人文,那些能夠掌握領悟自己行動之意義,以及自身所處時代新知之意義的人.他是具有整體察覺意識的人。」或許在觀看本展的同時,能藉由藝術家的覺知,及觀者與作品的互動,重新探索人與物的依存關係,進而認識我們所處時空下的新知意義。
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