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XHIBITION:再次重回類比之詩




















展覽日期:2016 / 08 / 27 – 2016 / 11 / 13 
開幕式:2016 / 08 / 27(六)15:00

藝術家座談:2016 / 08 / 28(日)14:00
地點:國立台灣美術館 數位藝術方舟


策展人:羅禾淋
展出藝術家:安藤英由樹(日本)、郭耀(中國)、林欣傑(香港)、牛淼(中國)、陳依純、洪韵婷、姚仲涵、林經堯 

策展論述/羅禾淋
在數位洪流洗滌之下,數位已經主導人們生活的模式,並伴隨而來快速、精準、海量複製的特性,加快人們對於自我意識與肉身的分離,身體感知已經無法跟隨數位資訊的速度,其失魂的狀態也導致當下人們已不在乎靈光的消逝?靈光的逝去使「珍惜」與「不可取代性」蕩然無存,速度衝擊佔據了生活的節奏,只能試著懷舊肉身的記憶,並且用懷舊的方式找尋重回「類比」的方法。「類比」是人們接納工業擁抱科技後,唯一僅存靈光的最後一道防線,雖有大量複製,但精準下存在著失誤,使機械的不完美擁有一種詩意性,創造出類比時代獨有的「慢科技」,帶著某種輕巧又深刻的古典韻律,這種詩意給人們身體感知的滿足,又有科技給人的便利。 
「再次重回類比之詩」試圖在數位時代與資訊爆炸的當下,以詩意性質的慢科技,找到古典科技的溫度,以再次作為過去式的未來化,並以數位時代出發,在數位之中找尋呼應慢科技的表現,以此深入的對比古典與非古典兩者之間的差異。在展覽中對比著科技的「古典」與「非古典」,為此次展覽探討的問題。展出藝術家為:安藤英由樹(日本)、郭耀(中國)、牛淼(中國)、林欣傑(香港)、林經堯、姚仲涵、洪韵婷、陳依純八位。呈現藝術家以日常與舊物為創作的媒材,以舊到新、再從新到舊,一方面以創作的方式重新賦予淘汰物新的思考,一方面也把新的媒材用另一種物理現象呈現。展覽分成兩個大的子題,其一為「物的追憶詩性」、另一為「資訊的回到類比」。 
「物的追憶詩性」中,是以「舊來維新」的角度探討何為舊?何為新?藝術家用舊有的現成物當作發想,並且以嶄新的方式來呈現,如郭耀的作品〈Root Node〉以電視搖控器擬造了一個機械式的植物,並且反轉人與搖控器的主客關係,其把廢棄搖控器再製有機化,讓觀眾用另一種觀點思考搖控器的功能與其物件本身。姚仲涵的作品〈環境〉,以聲音的本質出發,探索聲音的力量,利用影音工具,試圖擾動空間中的懸浮物與身體,回到聲音最基本的原理之探討。洪韵婷的作品〈輪上風景〉,改裝被淘汰的老舊物件,讓老舊物件裝上輪子,假設物件的游牧,並用錄像記錄著這些物件回憶。陳依純的作品〈天書解密〉,用家中工廠的廢棄模具,結合燈光,使其模具上的型態用燈光投影出來,如同天書般的符號,象徵著家中工廠的追憶。 
「資訊的回到類比」,則是以新的科技來擬態舊的感觀,從新論舊的方式,藝術家以數位資訊當作素材,用古典美學的方式表現數位資訊,如安藤英由樹的作品〈Saccade-based Display〉運用高頻閃爍的LED,用眼動覺殘留的物理現象,再現他依據現場所生成的代表符號之圖形。牛淼的作品〈Sensitive As Water〉用水滴與電視螢幕,虛擬了一個水資訊到水滴裝置,再從水滴裝置擴散到螢幕的一個資訊擴散的過程。林欣傑的作品〈One Day Social Sculpture〉,以網路上的事件流量為依據,並且改裝三軸電腦數值控制(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)工具機,用網路上的資訊作為CNC雕刻物件的移動依據,資訊雕塑的方式呈現資訊本身的意義。林經堯的作品〈感官世界〉,用3D列印的方式建構了一個實體雕塑,再運用球面環型攝影機與VR顯示器,即時式的宛如自身縮小,如同進入自己建構的實體雕塑之中。 
八組不同的作品分別探討兩大子題的對照,物的追憶創新與資訊的古典化,子題「物的追憶詩性」從懷舊的角度探討新的可能性,以舊到新,包含的廢棄不合時宜的物件,賦予新的生命,而子題「資訊的回到類比」,則是反過來以新的科技擬態類比時代的慢活,以新到舊,討論出資訊古典化的可能性。希望讓觀眾可以透過新舊物件與技術之間的辨證,找尋「詩意」,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下,找到回到深刻、享受、慢速的生活方式。